“宮頸糜爛”不是病,為什么還要治療?
關于“宮頸糜爛”,Long long ago就在大街小巷上看過各類小廣告,午夜電臺聽到過各類神藥,他們都說可以包治“宮頸糜爛”!但和婦科童鞋聊了五毛錢后,他們告訴我:“2008年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正式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取代,就是說“宮頸糜爛”是生理現象,不是病!沒那么可怕!”(敢情這么多年,我真的是被嚇長大的?!)“宮頸糜爛”到底是個什么鬼?哪些小知識才是正確的呢?大家不妨和小編一起向婦科醫生學習“宮頸糜爛”的小知識。
其實關于“宮頸糜爛”,很多人一聽糜爛兩個字就已經有點緊張了,在婦產科門診,我經常遇到有病人問我:“醫生,我宮頸糜爛了怎么辦?”“醫生,美容院說我宮頸糜爛了要塞藥,這樣可以嗎?”還有人要求,“醫生我的宮頸糜爛了幫我做個激光。”大家對于“宮頸糜爛”總有如臨大敵的感覺,為什么我說“宮頸糜爛”不是病,不用太緊張,請看下面的示意圖:
圖是正常的人體子宮和陰道連接部位的冠狀切面圖,醫生能從陰道內看到的是宮頸表面,即黃色部分。正常宮頸上有兩種細胞,靠近陰道的是鱗狀上皮細胞(Squamous cell),較厚、“光滑”表現,而靠近宮頸管是柱狀上皮細胞(columbar cell),較薄,鱗狀上皮細胞和柱狀上皮細胞交界處,存在著一個動態的平衡區域,醫學上稱為“鱗柱交界區”。這個區域也是宮頸癌的好發區域(宮頸癌和宮頸糜爛沒有必然的相關性)。鱗柱交界區容易受雌激素的影響,女性青春期無月經之前,卵巢功能未成熟,雌激素低下,柱狀上皮躲在宮頸管內,此時若檢查宮頸“光滑”;來月經后,柱狀上皮就受雌激素的影響外移至宮頸表面,婦檢見到類似“糜爛”的表現;到絕經以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又開始退回宮頸管內,此時“宮頸糜爛”又不見了。所以,本質上上來說,所謂的宮頸糜爛,實際上是柱狀上皮外翻(cervical ectropion),屬生理現象。所以說“宮頸糜爛”不是病!
“宮頸糜爛”不是病,一般不需治療。但類似“宮頸糜爛”表現的重度宮頸炎、宮頸癌前病變(宮頸上皮內瘤變)等是需要及時治療的,最重要的是分清楚真性糜爛還是假性糜爛。單純性的柱狀上皮外翻,那可是青春的標志,完全不要去干預;我國著名陰道鏡專家錢德英教授說過“鱗柱交界區是真正的夢中情人”,如果過度干預,一旦感染了病毒細菌,往往是內生型難以發現了。還是那句話:找婦產科醫生每年做一次婦科檢查,才能辨明是非、及時診治哦!
醫學診斷“子宮頸炎癥”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宮頸炎表現紅、腫、熱、痛,容易診斷。慢性宮頸炎表現為:慢性子宮頸管粘膜炎、宮頸息肉、宮頸肥大,沒有“宮頸糜爛”哦,所以僅“宮頸糜爛”不可怕,分清真假糜爛最重要,只有醫生知道!宮頸癌早期表現為陰道流血,接觸性出血,腰酸腰疼,小腹墜痛等,和宮頸炎的癥狀非常相似。臨床上我們也遇到一些病人未做任何的排癌檢查,長期治療宮頸糜爛,到我院檢查已經是癌癥晚期。所以,定期的婦科檢查、病理細胞液基檢查(TCT),人類乳頭瘤狀病毒(HPV)檢測,以及陰道的沙眼衣原體,單純皰疹病毒II型,滴蟲等病原體的檢查非常重要,這些都是引起宮頸病變的元兇和幫兇,所以,還是要定期請婦產科醫師幫助做相關的篩查,早期發現致病元兇、早期治療,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
雙節
特惠
!
五一、母親節特惠來襲!
五一、母親節雙節特惠活動正式開啟!即日起您在麗江醫院看婦科即可獲得雙節特惠:乳腺GE高頻彩超50元(原價120元)、婦科特惠體檢套餐僅58元(原價240元)、無痛人流特惠套餐僅450元(原價880元),每日限援助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