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大姨媽”是炎癥表現,一定要重視!
初潮
女孩十三四歲左右,出現月經來潮。首次來月經,醫學上稱“初潮”。部分少女初潮后一段時間,月經周期可能不太規則。
其主要原因是,月經周期調節功能不夠穩定,容易受到內外因素,如體質、情緒和環境改變等影響,要注意心理疏導和衛生保健。
激經
有極少數婦女懷孕早期仍有少量月經一樣的陰道流血,稱為“激經”。
婦女懷孕初期,體內孕激素水平較低,子宮蛻膜的形成還不完善以致出血,以致誤認為是“月經”。這種現象不會超過懷孕后4個月,對母親及胎兒無不良影響。
閉經
年滿18歲尚未來月經者稱原發性閉經,除懷孕、哺乳和經絕期,已來月經,后又停止,3個月以上者稱繼發性閉經。
全身性疾病、環境改變、精神刺激都可影響卵巢功能而引起閉經。某些生殖器官病變或發育異常也會引起閉經。
對于閉經應盡早檢查,查清原因,及時治療。耽誤時間,影響治療效果,可影響生育。
倒經
有的婦女每當月經來潮時,就要出現口中咯血、鼻腔出血甚至外耳道流血、眼結膜出血或便血。這在醫學上稱之為“代償性月經”,俗稱“倒經”。
其原因不全一樣。如鼻腔出血,是由于鼻中隔前下方,毛細血管網特別豐富,表淺而脆弱,極易發生出血。發生“倒經”較為嚴重的,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痛經
醫學上稱為原發性痛經。大多發生在初潮后1-2年內。疼痛最早出現在月經來潮前12小時,行經第一天疼痛,持續2~3天緩解。
疼痛程度不一,主要在下腹部,可放射到腰骶部和大腿內側,有時伴有惡心、嘔吐、腹瀉、頭暈、乏力等。
體格檢查和儀器檢查無器質性病變。可采用口服止痛藥、避孕藥治療,心理治療也很重要。
絕經
最后一次月經稱為絕經。我國婦女絕經的平均年齡為49.5歲,80%的人在44~54歲。
絕經前,往往有一個過渡時期。此時月經不規則,并伴有一些生理和心理變化,如頭痛、低燒、眼瞼水腫、乳房脹痛、腰酸背痛、口渴、口腔黏膜潰瘍,情緒不穩(表現為煩躁、固執或抑郁),稱為“經前期綜合征”。
盆腔炎癥、子宮內股息肉、子宮內膜炎等均因子宮內股血液循環不良、退化壞死或盆腔淤血等引起月經過多和經期延長。
因盆腔淤血,卵巢雌激素持續增高,使子宮肌層肥厚,引起月經過多和經期過長。
月經周期太短容易造成女性貧血。這種慢性失血造成的貧血往往合并缺鐵性貧血。妹子們在每次月經過后最好多補充些含鐵豐富的食物!
補鐵要適量,過量補充容易引起中毒。健康成人每天需要補充鐵含量女性為20mg,男性為15mg,但是每天最高限量不要超過50mg。
有許多女性在月經來潮前有乳房脹滿的現象,有時僅僅是經期征的表現,但如果經前太早出現乳房脹痛,月經周期后或排卵后出現乳房脹痛。
平時撫摸或擁抱時,乳房部位經常有壓痛,用手掌輕按痛點可發現小硬塊,這種現象就屬于病態,應警惕乳腺增生或腫瘤。
不少的女性都有痛經的毛病,認為痛經沒什么大問題,挺一挺就能過去了,
其實,月經期間輕微的痛經是正常的,若長期的劇烈疼痛不能忽視,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慢性盆腔炎的等疾病的報警信號。
女性朋友一旦出現持續痛經難忍的情況千萬不能忽視,一定要去醫院進行檢查。
月經超過七天還沒結束,或者每隔一個小時左右就一定要換一次護翼型超厚衛生巾,并且時常伴有血塊排出,那么,你已經出現了月經過多的癥狀。
年輕女性月經量多常見的是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簡稱“功血”,即無器質性病變的月經失調。
女性黃體功能不健全,則孕激素分泌不足,子宮內膜不能產生正常的分泌反應或各部分內膜反應不一致,勢必影響月經。
一般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20余天即來潮,月經頻發,患者不易受孕或受孕后易流產。如收到“大姨媽”向你傳遞的信號,應及時就醫。
-------------------------------
免責聲明:文章及圖片均轉載于網絡, 如侵權請及
(關注ID:)
(如有需要咨詢,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鏈接)
正在瀏覽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