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的痛經會比別人嚴重
痛經是一種臨床癥狀,其強度憑患者自身感覺,尚無客觀方法測量。痛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
原發性多指功能性,即未發現盆腔器質性病變;繼發痛經指生殖器官有明確異常,即器質性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腫瘤等。
在經期前后或經期發生下腹疼痛或其他不適以致影響生活及工作,甚至需醫治者。
功能性痛經 在青年婦女中患病率為13%~40%。
痛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下述幾種因素有關。
①子宮因素。子宮肌肉收縮過強或痙攣導致子宮組織缺血而引起疼痛,這與身體其他部位因血管痙攣或阻塞引起的缺血性疼痛相似。
亦有些痛經婦女缺乏正常婦女經前期子宮峽部括約肌相應的松弛狀態,造成峽部張力過強,持續緊縮狀態使經血排出受阻,從而刺激子宮強烈收縮而發生痛經。
②內分泌因素。痛經多發生于有排卵周期者,從而推測與激素間平衡失調有關。月經前雌二醇增加可促進子宮內膜前列腺素過量產生,故雌激素水平絕對或相對增高可能與痛經的發生有關。
此外,血管加壓素是一種比催產素更強烈的子宮收縮劑。有人測出功能性痛經患者月經第一天血漿中血管加壓素比正常人高一倍,故認為血管加壓素可能是發生痛經的一個重要因素。
③精神因素。痛經經常發生在嚴重抑郁、神經過敏、情緒不穩定及精神緊張的患者,對某些痛經患者使用鎮靜劑后癥狀得以緩解,提示痛經可能與精神因素有關。其確切的致病機理尚待研究。
功能性痛經并不少見,多發生于未婚未產女子,常常在婚后或一次足月分娩后顯著好轉。疼痛多在經期第1~2天,也有在經前1~2天開始腹痛,經期加重。
疼痛多為陣發性下腹部絞疼、脹疼、墜疼,可放射至腰骶部、股內側及陰道、肛門。疼痛劇烈者可有面色蒼白、四肢冷厥,甚至虛脫。
除腹疼外,還可伴有其他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也可有膀胱、直腸刺激癥狀,如尿頻、尿急、肛門憋墜感等,也可有頭疼、眩暈、乏力或神經過敏等不適。
通常,功能性痛經并不引起婦女性欲和性活動異常。只是在痛經發生時,由于疼痛和全身不適,會出現性欲低減、性興趣缺乏,甚至厭煩。
值得提出的是性生活和生育可能有助于功能性痛經的緩解或治愈。許多女子婚前痛經嚴重,而婚后或一次足月分娩后痛經明顯好轉。
可能是性生活對子宮的刺激有利于緩解子宮不協調的收縮,足月分娩時子宮頸經過擴張可改善由于子宮峽部張力過強所致的痛經。
防治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注意對青少年進行月經生理常識的教育和指導,做好經期衛生保健,保證身心適當的休息,對功能性痛經的發生有預防意義。若已出現痛經,常用的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
①激素治療。應用孕激素可抑制子宮收縮。口服安官黃體酮,每日1次,從經前10天開始服用,連服7天;或黃體酮肌肉注射,每日1次,從經前7天開始,連續5日。
應用雌激素、孕激素或口服避孕藥可抑制排卵,減少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合成,又降低子宮肌壁對前列腺素的敏感性,從而使痛經緩解。
甲基睪丸素能降低黃體期子宮肌壁張力及收縮強度,從而使痛經減輕,但不抑制排卵。可服甲基睪丸素,每日2次,從排卵前4天開始,連續8天為一療程。
②止痛劑。一些抗前列腺素活性的止痛藥能使痛經減輕。復方阿斯匹林,每日2~3次,經前1周開始服至月經期;消炎痛,每日1~3次,服法同上;氟滅酸,每日3次,經期第一天開始,痛經消失停服;杜冷丁、嗎啡類止痛藥因容易成癮,故不宜久用。
③解痙劑。使子宮峽部括約肌松弛,減少疼痛。阿托品,疼時皮下注射,或每日3次服用。
④鎮靜劑。與止痛劑聯合應用增強療效。安定每日3次。
免責聲明:文章及圖片均轉載于網絡, 如侵權請及
(關注ID:)
(如有需要咨詢,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鏈接)
正在瀏覽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