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以上的流產發生于懷孕的前12周(即前3個月),染色體異常占早期流產至少一半以上的因素。自然流產的風險也隨著母親胎次增多而相對上升;同樣地,父母親的年齡愈高,風險也較高。研究也發現,母親在足月生產后3個月之內若受孕,自然流產的比率也較高。
*自然流產的分類
由于臨床上表現及處理原則不同,自然流產分成五類:
1、先兆性流產:懷孕前期出現有少量陰道出血、下腹痛或下背痛,在經過適當的安胎治療,仍可繼續懷孕。
2、不可避免性流產:若早期發生胎膜破裂,導致陰道有分泌物流出,在無出血及陣痛的情況下,可以積極地安胎治療;但如果癥狀加劇,甚至出現發燒現象,則要考慮終止懷孕。
3、不完全性流產:若胎盤組織無法隨著胚胎完全排出,即殘留在子宮,因為出血量會較多,故要緊急以真空吸引及搔刮手術來處理。
4、過期流產:胚胎死掉卻仍停留在子宮內數周之久,若懷孕已進入中期,發生胎死腹中過久,有可能會出現嚴重凝血障礙,需要立即采取流產處理。
5、反復性流產:連續三次或以上的自然流產稱之。
*自然流產的后遺癥及日后對懷孕的影響
面對這些流產的征候,其預后也關系到處理的原則,例如,若先兆性流產陰道出血加劇,且持續數天或數周,雖然研究顯示并不會增加胎兒異常的機會,但往后的孕期當中,早產低體重兒及周產期死亡率卻有增加的趨勢。
此外,反復性流產的原因若排除是自體免疫抗體和子宮頸閉鎖不全造成的,其再發生的機率并不是特別高。如果先前有生過活產的嬰兒,出現重復流產的危險性是30﹪;相對地,不曾生過活產而且有至少一次自然流產,則發生再次流產的機率則上升至46﹪;對于有過三次或三次以上自然流產的婦女,在往后懷孕當中,早產、前置胎盤、胎位不正及胎兒異常的危險性較高。